一個產業的發展模式關乎到這個產業未來的發展走勢,而產業是否能走上坡路,取決于這個產業是否得到了中央政策的重視,是否符合社會的需要,是否與互聯網緊密結合,是否能入投資者的“法眼”。
我國大規模的基礎性產業——農業,在經歷漫長時間的傳統化發展以后,終于步入了互聯網模式,并在原本似乎發展到盡頭的土地上又開拓出了新的空間。
進入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聚焦“三農問題”,足可見中央對其的重視。2015年2月,華爾街投資大師羅杰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近期中國股市有走低的趨勢,但就農業板塊來說,已經持續走低好多年了,2015年對農業來說是一個新的機會。
農業互聯網的時代已經悄然到來,尤其是在國外,互聯網已深入到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以網絡資源等優勢給發展高質量高效率的農業以強大的技術支持。
“互聯網+農業”是未來發展趨勢
互聯網技術首先在發達國家發展起來,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磨合和發展,其技術系統已經相當完備,因此農業互聯網的發展也早非一朝一夕之功。眾所周知,美國向來是大農場機械化和互聯網聯合生產,其所用到的人力資源要遠低于我國。
舉例來說,在美國,一個種植7萬畝玉米的家庭農場,整個環節下來只需要3個人,而在我國黑龍江,僅種植這一環節就需要多達1000人,差距明顯的同時意味著互聯網農業在我國有著巨大的產業空間。
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的產業信息化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技術方面還不是很成熟。但由于我國政府對科技對網絡發展的重視和支持,使得我國即將步入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飛速發展時期,其契機主要有以下兩個:
1)政府不斷出臺相關政策來鼓勵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這對其產生了刺激作用。在2011年,我國國務院出臺了《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此后連續四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及了農業信息化的問題。這意味著政府在政策上予以農業信息化以極大的鼓勵和支持,有利于為其發展樹立信心。
2)農村信息化基礎不斷提升,互聯網不斷深入覆蓋,電商平臺的建立也幫助農民進一步了解互聯網的巨大價值,這就為農業信息化的理念在農村的傳播打下了堅實基礎。信息渠道的暢通和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為農業信息化準備了條件。拿電商平臺來說,僅在“十二五“期間,農村電商從兩年前的不到1000家增加至6000家,此外在淘寶上農業產品的銷售額也呈遞增趨勢,充分說明電子商務的概念已經被農民所普遍接受,互聯網思維開始在農村市場上活躍開來,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2015年3月16日,央視新聞聯播對“互聯網+農業”進行了報道,報道中提及了物聯網、電商、大數據等由互聯網催生的新生名詞,并說這類互聯網技術正與農業不斷進行結合,為我國傳統農業的改革注入新鮮血液,農業商業化有望在這種模式的帶動下早日實現。
互聯網思維席卷農業領域
互聯網思維正以其先進的理念迅速深入我國各大行業,傳統的農業領域也可見其身影。從農業整條完整的產業鏈來看,每一個具體的環節互聯網都有或多或少的涉足,比如農資銷售、土地流轉、農產品銷售等等,互聯網都在加快與農業進行融合的腳步,從細節上來提高農產品種植效率,優化產品品質,拓寬銷售途徑等等。
就國外而言,互聯網與農業的融合已趨于完善,其對農業產業鏈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改造,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品質。
而對于國內來說,我國農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中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問題尤為突出。糧食安全方面,我國耕地面積呈減少趨勢,糧食產量相應降低,不僅如此,農民的數量不斷降低并呈現出老齡化的趨勢,種種不利因素導致我國農產品對外的依附度不斷加大,本土生產力遭遇瓶頸。食品安全問題更是經常登上各大新聞的頭條,使得民眾對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度降低,十分不利于農業的發展。
針對這些問題,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鎖定“三農”新定位,明確了“強富美”三大方向,把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放在重要的位置。
為了盡早解決我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國正在實行關于土地制度和經營體制的深刻變革。家庭合作社、私人農場等農業經營新主體的規模不斷擴大,土地流轉的速度不斷加快,使得農資服務商的運行模式亟待改變,因此,許多企業把目光轉向了互聯網,借助網絡資源和技術實現優化轉型。
“智慧農業”凸顯重要價值
農業信息化的巨大空間已經逐步地開始展現出來,不少投資者早就在明中暗中進行窺探,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尤其是早期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巨頭大步邁進農業產業鏈,各大農資服務商紛紛有對其拋出橄欖枝的苗頭。以農業為核心的企業正漸漸凸顯出其價值。農資集團開始打造自己的產業模式,把農業生產與互聯網相結合,建設農資農和服務平臺,搭建起與電商巨頭之間的合作橋梁,增加其對于電商們的吸引力。
農業是一個基礎性的大產業,生產總體規模大,長久以來所儲存的資金底子雄厚,所以一旦它進行升級改造,對于信息化需求的影響是驚人的。參照2007年-2010年的數據來看,在全球范圍內,農業、采礦業和建筑業的IT支出所占總支出在1.10%~1.18%之間,而2013年我國IT的總支出在2萬億元,由此可以大體估算,我國對應農業部分的IT支出大約在200億元以上。
農業信息化貫穿于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資料流通、生產管理、產品流通等,所以整個產業的規模決定了信息化發展的廣闊程度。2013年,我國農林牧副漁業生產總值達9億元,這樣龐大的生產基礎無疑為農業信息化提供了難以估量的發展前景,其市場將隨著第一產業產值的發展而達到一個相當大的規模。
從A股農業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2014年,公告上市公司預計凈利潤比去年同期增長10%-16%,其中有36家公司的業績增長主要來源于養殖、私聊和種植三個板塊上。由此可見,農業互聯網公司估值是具有極大優勢的。
而就估值來看,但凡觸及到互聯網農業的農資商們,其估值在20~30倍之間,這個數據與其他的產業公司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智慧農業”板塊的股價還有著相當大的升值空間。
許多行業因為其交易過程環節繁雜、信息散亂,但是其行業本身擁有廣闊的市場,這樣的因素束縛了這類行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而互聯網的參與恰恰解決了這些令人頭疼的問題,顛覆了這些行業的經營模式。而農業與這些行業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因此有望成為被互聯網所顛覆的下一個行業。目前,一些企業已經開始進行實踐,在農資電商以及農村金融領域大展拳腳,不如大北農、新希望、史丹利等等,其模式運營的成功將為后來者樹立極大信心。
傳統農業的升級改造無疑是一場革命,而在這場革命之中,農業信息化是不可缺少的支撐和動力。無論從未來土地確權市場、精準農業市場還是農產品追溯體系市場,農業信息化都將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盡管農業信息化在這幾個環節中剛剛起步,但其前方的道路是無比寬闊的。不少公司正是認準了這條路的前景,紛紛追隨農業信息化的腳步早早起步,這些公司有望可以在競爭激烈的發展大潮中占得先機。
美國企業“農資+農業信息化”的模式是成功的,中國所打造的類似于此的商業模式活力則更加充足。中國大農業的趨勢無法阻擋,未來以互聯網和大數據為基礎的農業信息化將引領農業發展新主張。
2015年,中國大種植業板塊股權投資迎來了發展的新時期,呈現出黃金增長的趨勢。在未來,我們推測,“五位一體”的農資綜合服務平臺很有可能會孕育出一眾優秀標的公司,這些公司的估值將達到千億。
前景廣闊的生物農業
我國農業從古到今分的發展也受到了科技和工業發展的影響。在進入大工業化以后,化學因素逐漸地被應用到農業當中并產生了重要影響,如化肥。當然我們不可否認,這些化學因素在提高產量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隨著時間推移,其造成的不良影響也日漸凸顯出來,比如土地生產力降低,水源污染,產品有害物質含量超標等等。
再后來,生物技術受到農業專家的青睞,如何加快促進生物技術與農產品的融合,在保證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的基礎上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污染,這是未來農業發展應當考慮的問題。
具體看來,生物農業又細分為三個子行業,其分別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
1)生物育種技術。曾經我們所熟知的轉基因技術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其核心問題便是食品健康安全問題。就目前形勢來看,轉基因生物技術的實施和運用是大勢所趨,尤其是轉基因的商業化,在發達國家中已經加速發展。而我國唯有轉基因抗蟲棉已經實現了國產化,其他的技術領域發展速度仍然緩慢。
2)生物肥料板塊。上面提到,化肥在農業生產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化肥的危害顯而易見——土地肥力下降、水污染、大氣污染、農產品質量下降等。我國單位面積化肥的使用量為437千克/公頃,幾乎為發達國家的兩倍。因此找到一種肥料來代替化肥便顯得尤為急迫,提高肥料使用率和減少廢料的污染是未來發展的趨勢,而生物肥料則很好地滿足了這一條件,如緩控肥、微生物肥、有機肥等。
3)動物疫苗行業。我國的動物疫苗行業已經走得很遠了,但在未來其勢必也將應該必要的變革,變革方向主要從在下三個方面:第一,銷售渠道上,由政府招標苗向市場苗演變。歷史上政府招祈禱過積極的作用,但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已凸顯出嚴重的弊端。第二,在工藝方面將進一步升級,以國際化的標準嚴格要求;第三,營銷模式朝著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智慧農業”的布局
什么是智慧農業?所謂與現代緊密結合的“智慧”,無非是指現代信息技術成果。具體來說有物聯網技術、音頻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等。具體放到農業上便包括專家通過可視化遠程技術來對農業的各個環節進行監控和操作,對于可能出現的災害以及其他緊急情況做出及時乃至提前的應對措施,利用此類先進技術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兩大基本問題。
投資農業板塊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一個新領域,因此了解分析農業產業鏈上的具體環節其所屬的公司是如何與互聯網進行融合的,這對于未來投資方向的把握是有很大參考價值的。
就肥料生產這一環節來說,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芭田股份。該公司收購了金禾天成20%的股權參與到了農業信息化的領域,使傳統的復合肥向農資綜合服務平臺轉變。金禾天成此前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種植業生產大數據,在此基礎上,對數據進行分析建模,類比建立出一個完整的信息分析處理系統,經過了大規模的數據收集后而逐漸擺脫這一模式,朝著指導種植業生產實踐轉變。這一進步為我國“智慧農業”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服務。
在農業IT服務領域,農村信息化是值得關注的點,神州行就由此出發,進一步完善“智慧城市+智慧農村”布局。中農信達在農村信息化領域已經發展了十余年,有著十分豐富的經驗和廣闊的市場,實力和專業性十分強大。神州行收購了中農信達,希望借此機會盡快融入農地確權和農村信息化市場,使戰略布局進一步擴大,產業鏈也更加完善。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智慧農業:打造科技服務三農新樣本